如何评价张伯驹先生?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大家和文化奇人。民盟著名领导人章伯钧曾对女儿章诒和介绍张伯驹说:“他曾是盐业银行的董事。其实公子哥儿,就是他的工作。”
20世纪30年代张伯驹在从碧山房寓所花园留影,寓所原为李莲英旧宅,原址在今天北京西四附近,时年约32岁
张伯驹祖籍河南项城,与袁世凯同乡,出身北洋***之家,父亲系河南督军张镇芳。正如章伯钧所说,张伯驹虽然子啊军界、金融界任过职,但其一生都从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旧***里常用“诗词歌赋,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形容才子,其实这正是张伯驹的真实写照。
1949年后,张伯驹担任了民盟中央委员和北京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并发挥其本身特长,兼任了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民国年间,张伯驹用自己的房产和金条购买了无数珍贵书画。1950年代中期,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将收藏的陆机《平复帖》、范仲淹《道服赞》、蔡襄自书诗册等八件绝世珍品无偿捐给故宫博物院;此前,他们还把《游春图》等无价之宝献给了国家。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特为张伯驹颁发了一张褒奖令,以褒扬“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人,为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所做的伟大贡献”。
《平复帖》局部
西方豪门有将财产捐给社会的传统,钱财捐给基金会或慈善机构,文物捐给博物馆,在这方面,张伯驹其实早与国际接轨了。对于张氏夫妇这张褒奖状后来的情况,知名作家章诒和在其书中曾经提及:
张伯驹爱好收藏,也把自己毕生收藏的珍品捐献给了国家。
张伯驹(1898—1982年),字家骐,号丛碧,系袁世凯表侄,张锦芳之子。张伯驹虽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生活却十分朴素,不沾烟酒,不着丝绸,不论车马,不讲求饮食,且淡漠政治,从不与各派政治势力深交,被时人称为“张大怪”。
张伯驹从30岁开始致力于字画收藏,他在《丛碧书画录序》中写道,“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若无国家战事,他或只是一位酷爱收藏的普通收藏者,然而目睹国家珍宝的种种惨遇,他以一人之力,不惜“挥金如土”、变卖家产甚至借贷来收购字画,以防止其流失国外为己任。
张伯驹收藏的字画,以珍稀、罕见、数量多而闻名。同样爱好收藏的章伯钧曾经感叹,把自己家中所有收藏集中起来,恐怕也未必抵得上张伯驹的一件藏品。那么,张伯驹究竟有多少藏品,这些藏品对于中华民族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中提到自己收藏的珍贵书画就有118件,实际数量比这个数字更为丰富,常见国宝级珍品。如著名的《平复帖》,宋代定为西晋著名书法家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札,原无标题,因帖中提到“彦先羸瘵,恐难平复”,故名《平复帖》。帖尺幅为23.8×20.5厘米,牙色纸本,全帖只有九行八十余字。平复帖的创作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我国目前已知存世最古老的名人墨迹。该帖字体在章草和今草之间,颇具古风,为研究汉字的流变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更难得的是,帖上还有历代收藏者的印章和题跋,包括宋徽宗赵佶的题签和玺印,显示了较为完整的流传过程,堪称中华第一帖。隋展子虔《游春图》,是张伯驹收藏的另一幅可冠以“最”字的藏品,它是中国迄今存世年代最早的画作,也是展子虔惟一存世的作品。唐李白的《上阳台贴》,是诗人惟一的传世墨迹。此外还有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珍贵书画作品,不一而足。
李白 《上阳台帖》(局部)
杜牧 《张好好诗》(局部)
张伯驹先生真是一位正直,善良,有同情心的君子。他是一位有头脑,有思想,有灵魂的风流君子。所以,他才会培养出一位画家妻子,他才会把半生的收藏捐献给国家。他致情致信,品德高尚,胸怀大爱,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都说张伯驹是美食家,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他口味并不是非名贵食材不食。王世襄去张伯驹家吃饭,看到他拿整盘的炒口蘑待客,简直两眼放光。要知道,这种珍贵的蘑菇食材平时只舍得拿来切片做汤调味。但他其实吃得极其简单,他吃一个鸡蛋大葱就觉得很满足。要学生带来北京的点心竟是天津的煎饼果子。
大家说张伯驹是真正的民国公子,从来没见到他大笑过,平时说话,也是细声细气的。平时爱穿长衫大褂,在王世襄家玩耍,他斜躺着和大家说话,说着说着,他便把袜子偷偷甩掉,在抠脚皮。
我对于张伯驹的爱并不是来源于他身上的光环,“人生赢家”,民国四公子,袁世凯的姑表侄。我爱的是他执着的可爱。穷或者富,民国或者解放,他始终做的是自己。
张伯驹是一个可以为了心爱的古画撒泼打滚的男人,这并非我杜撰,据张伯驹的女儿张传綵回忆,出手古画的人要价不菲,而张公子此时已经家道中落,连一向慷慨支持丈夫“寻宝”的潘夫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很是犹豫。公子见夫人没答应,索性躺倒在地。任她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最后,潘素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张公子这才翻身爬起,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张伯驹与潘素的爱情也是个***故事。相遇时潘素已经名花有主,张伯驹也妻妾皆具,潘素却下定决心跟定张伯驹。随后潘素被软禁在***路汉口路的一品香酒店,不许露面。张伯驹与好友孙曜东趁天黑开出一辆车,买通了看守的卫兵,将潘素接走带回了北京。
在两人结合40年后,年近八旬的张伯驹到西安女儿家小住,与老妻暂别,仍然写下深情款款的《鹊桥仙》送给潘素。也许无论她如何白发苍苍,如何容颜老去,在他眼中,她依旧是40年前的认识的那个,明媚鲜艳地弹着琵琶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