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洗漱叫什么?
古代的洗漱叫盥漱!“洗”,跟我们现在的“洗”是有区别的。据《说文解字》解释,“洗”代表洗脚,“澡”是洗手,“沐”是洗头发,“浴”才是洗身体。只有把“沐浴”和“洗澡”的解释完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洗澡。所以古人有很多说法现在都已经改叫法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太渊博了!
盥漱。
出处:《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
盥:洗手;漱,漱口也《庄子·杂篇·寓言》
“进盥漱巾栉”《管子·***职》“夜寐早作,既拚盥漱”。
我国沐浴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周礼》中也有“王之寝中有浴室”的记载。到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开始使用专门的设备来洗澡了。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著有《沐浴经》三卷,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澡的专著。
洗脸、洗手,通称“洗”或者“盥”(。盥洗是每日清晨起进行,就像我们每天早上起来要刷牙洗脸一样。洗头,称为“沐”。《说文解字》中对“沐”字的解释是“濯发也”,也就是洗头发。古人洗头用的器皿叫什么?
盘,即浴盘或沐盘,用来承接废水。在汉代时沐盘和浴盘多为铜器,也有漆木器。
在古代,沐,浴,盥和洗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沐,指洗头;浴,指洗身体,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洗澡;盥,指洗手。洗,表示“用净水给新生婴儿洁身”。此外, 在古代“沐”和“浴”连用的也很多,指“洗澡”
举例:
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列传》) 译文:刚洗过头的人,戴帽子时一定会弹一弹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穿衣服时一定会抖一抖衣服上的灰尘。(振,抖,抖动。)
②至汤寺,浴于汤池。(《游黄山记》) 译文:到达汤寺,在汤池温泉中洗了个澡。
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侍坐》) 译文:一起到沂水边洗澡,到舞雩台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沂,沂水;风,乘凉,吹风)
④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报刘一丈书》) 译文:晚上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脸梳头,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盥,本义是洗手,此处也指洗脸;栉,梳头。)
⑤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回到旅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女仆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灌,通“盥”,洗手;沃盥,浇水洗手;支,通“肢”。)
古代上厕所的雅称还有哪些?
古代上厕所的雅称还有:小解、大便、小便、屙、舒衣、脱裤、涌泉、阿莲、黄泉、解手、放屁等。
这些雅称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有些不雅,但在古代文化背景下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意义。
其中,“小解”指小便,“大便”指大号,“屙”即排便,“舒衣”指解褐,“脱裤”指解裤,“涌泉”指排尿,“阿莲”指排便,“黄泉”指排便,“解手”指排便,“放屁”则指排气。
这些称谓虽然从字面上很形象,但更多地是出于礼貌和文化的需要,以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文化素养。
上厕所的委婉称呼很多的,下面从古代到现代选取部分作为参考:
出恭:因古时士子离开座席上厕所需要领取“出恭入敬”牌而得名。是上厕所的委婉用法。
如厕:在古文中常见,“如”就是“到……地方去”的意思。
内急:大小便急迫,古文中常有。
方便:也是上厕所的 雅称,常有方便一下的用法。
解手:解手是世人皆知的常用通用俗语。
WC:这是英语water closet的简写,用来代指上厕所。
唱歌:出去旅游的时候,导游经常用唱歌来雅称上厕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护肤洗脸雅称叫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护肤洗脸雅称叫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