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是用什么方式,预测当时的天下大势?
潮白评论,先评三国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以上内容节选自《隆中对》,这就是当时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预测,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预测了三国尤其是蜀汉的未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此,刘备有了一份战略兼战术性指导方针,道路曲折的刘皇叔一下子前途就光明起来。《隆中对》的提出时间大约是207年年底至208年年初,当时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年青的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呢?
01,读万卷书。
诸葛亮的老家在琅琊郡,他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也担任过郡丞的官职,虽然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但有叔叔诸葛玄抚养成人。琅琊诸葛氏是名门望族,孩子们势必要接受很好的教育,书想读多少有多少,不读都不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名门望族的延续,诸葛亮的成功不是偶然,他这一辈人,大哥诸葛瑾、族弟诸葛诞也都很有成就。
02, 行万里路。
因为是叔叔带着,叔叔要去外地做官也必须跟着。“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从琅琊到豫章,从山东青岛到江西南昌的距离不远吗?但那个时候最快的方式也只能是骑马,跟着吧,一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挺有意思,到了豫章,情况有变,还要转道去荆州,最后竟然落脚到了襄阳。诸葛亮这一路走来了解了国家的基本情况。
03, 阅人无数。
因为北方战乱,很多人避难荆州,其中不乏官宦和才子。诸葛亮接触的人不少,还和志同道合的人结成了朋友,如颍川徐元直、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朋友在精不在多,徐元直来自颍川,那里可是士家大族的聚集地,而崔州平呢?他父亲是原太尉崔烈,他哥哥是讨伐过董卓的崔均,孟公威才华横溢,后来在魏国做到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这些朋友给诸葛亮带来了信息,通过思想的碰撞,诸葛亮成长了许多。
04,名师指路。
诸葛亮的第一个名师是叔叔诸葛玄,被举荐为豫章太守,证明人家有地市级干部的水平,和袁术、刘表的私交不错,证明这些人承认和诸葛玄是一个阶层,有这样的叔叔带着,诸葛亮天天耳濡目染当然进步很快。诸葛亮的第二个名师是岳父黄承彦,黄承彦是荆州名士,和刘表是连襟,属于荆州上流社会圈层,黄承彦对于这个女婿必然毫无保留青囊相赠,而且会不时的带着诸葛亮出席一些重要场合。荆襄的另一个名士庞德公,颍川名士司马德操都算诸葛亮的名师,两个人时常教导并非常欣赏诸葛亮这个年青人,庞德公给诸葛亮取雅号“卧龙”,司马德操把“卧龙”推荐给刘备。
05,自身感悟。
诸葛亮志向远大,“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躬耕陇亩只是爱好,出将入相才是理想。大丈夫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为此他在隆中草庐之中,多方总结,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加上自己的感悟,草创一份可预测天下大势的《隆中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身感悟,没有一个成功来的很偶然,正像卧龙吟的歌词里写的“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野洗脸护肤哪里好用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野洗脸护肤哪里好用点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