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达认祖爱祖语句?
认祖爱祖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祖国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热爱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感到自豪。
我也非常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和哲学。我认为,只有我们爱我们的祖国,才能真正地了解和尊重我们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并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工作中去。
曹植《感甄赋》为谁而作?
谢谢邀请。
曹植的《感甄赋》,就是被明帝改名为《洛神赋》的这篇名赋,也是奠定曹植在建安七子文学地位的重要力作之一。其实我们都有一个误传,一开始,曹植写的名字是《感鄄(juàn)赋》,只是后来被人传成了《感甄赋》,再以讹传讹,就幻化出一段小叔子与嫂子的故事。
黄初二年,也就是曹丕当皇帝的第二年,曹植被封为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到了黄初三年四月,曹丕干脆封他为鄄城王,待遇更上多出许多,从原来的邑八百户提升到邑二千五百户。曹植被封王后,要回洛阳谢曹丕的恩,从洛阳回鄄城的路上,他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于是写了《感鄄赋》。
后人在评论曹植的一生中说,黄初二年他被封鄄城侯时,是他一生重要的转折点。大致是因为与曹丕争夺太子之位的彻底破灭,然后曹丕并没有杀他,而是改封他到了鄄城,他回想自己一生的境遇,才能是高过曹丕的,政治抱负也不输给曹丕,但是却总是棋差一着,未能如愿,心里感慨万千,于是回封地的路上,作了著名的《感鄄赋》。先是遇见洛神,美得不可方物,自己又深深地爱上了,但最终的结局还是因为神人殊途,悲剧结束。
其实结合曹植的现状来看,洛神何尝不是他的政治抱负,美丽而让人向往,自己也曾与之擦肩而过,也去奋斗努力过,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有人误把鄄字当甄字,便与曹丕的甄宓扯上了关系,大概与甄宓的儿子明帝改了名字也有关吧?其实不难猜测,明帝改赋的名字,无非是因为他读出了自己皇三叔的内心所想,而鄄字太明显,喻示着曹植被封鄄城王的那事,由人会想到曹丕,想到那些争权的往事,于是他就改成了《洛神赋》,让世人以为,这就是一篇书写人神爱情的赋,与政治无关。并不是后人所诟病的曹植与明帝的母亲甄宓暧昧,于是写了《感甄赋》,然后明帝为了掩盖这一事实,而将其改成了《洛神赋》,真正的无中生有。
所以,曹植的《感鄄赋》也好,改名《洛神赋》也罢,与甄宓又何干!
曹植的《感鄄赋》,压根就是给他哥曹丕写的,只是写的再好,他那个小心眼的哥哥也不会再用他。
曹丕和曹植起初关系还是不错的,并且在大哥曹昂的照顾下,弟兄几个成长都很迅速。但曹操没能控制好自己的荷尔蒙分泌量,强纳张绣的嫂子为妾(当然也可能是两情相悦),张绣不满,曹操欲杀张绣事情却败露,张绣提前造反,曹昂为保护曹操战死于宛城,令曹操心痛不已。本来优秀的曹昂是曹擦合理的继承人,曹昂一死曹丕顺理成章成为了最佳候选人,但曹丕当时的性格和能力并没打动曹操,再加上曹操的几个儿子都很优秀,所以曹植、曹冲,甚至是曹彰都成了候选人的代表。
在曹操年老之时,曹冲首先病逝,原因不得而知。而众殿下里曹丕和曹植的呼声最高,宫内的文臣武将也纷纷选择好队伍,于是关于世子的争斗就这么打开了。具体过程不再描述,曹操头疼程度可想而知,在曹操纠结万分之时,他想起了一直不喜欢发言的贾诩来向他咨询建议,贾诩没有直接回答曹操的问题,却拿袁绍和刘表举例子,曹操恍然大悟,立曹丕为世子。
为了让曹丕的王位能够稳定,曹操杀了许多曹植的拥趸者。而在二子之争中曹植并没有过于激烈的表现形式,但他对投奔者的那种来者不拒的态度,足以证明他还是想过过当老板的瘾的。曹丕继位初期多少有点心神不宁,虽然他信任的人依然是曹氏宗亲和夏侯宗亲,但对弟兄们而言他选择的是类似软禁的封侯政策。那么曹植自然会得到最残酷的对待,但曹植却一直给曹丕写书信,说自己愿意帮助王兄巩固基业,可曹丕无论如何也不会再让他靠近自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曹植被封为鄄城王回鄄城的途他写下了著名的《感鄄赋》。
《感鄄赋》的内容颇为玄幻且浪漫,曹植在文中虚拟了一个梦幻女神的样子,二人想要长相厮守却没能如愿。结合当时曹植的处境,他的本意是想借这个没结果的爱情故事表达自己的无结果的悲惨人生,以及为国效力的梦想也和追求女神一样不可实现。但就算他话说的再明,影射的再高超,曹丕也不搭理他。
最终曹植没几年后就死去,史书上说他是郁郁而终,但是,我不信…
文/逻辑文史游
千万可别扯这首诗是给嫂子写的之类的话啊…
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第三个儿子,与曹丕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聪颖过人,10岁的时候便诵能出口成诗,下笔成章,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诗”,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了。
文中曹植这样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从抽象到具体,从神韵、风仪、情态、姿貌,到明眸、朱唇、细腰、滑肤,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如闻其声,如睹其形。曹植还描写了洛神的动态美:“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坐。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他梦中情人幻化出来,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
然而不为大众所知的是《洛神赋》原名是《感甄赋》,这里的"甄"很有可能指的是甄氏(原为袁绍之子袁熙之妻,后又嫁给曹丕)。难道这真是曹植为自己的嫂子甄氏所作?那他未免也太胆大包天了,曹丕可不是什么仁德之君,相反为了皇位不受威胁对自己的兄弟可是毫不留情的。
但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这一篇《感甄赋》。
到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这一举动令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再加上《洛神赋》的影响,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