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文山过年风俗?
云南文山过年有许多风俗,以下是其中一些:
- 壮族:
- 春节期间,壮族特色的食品和风俗是粽粑、油团、米花及抢新水。粽粑是壮族过春节必备的食品,有“春节无粽粑,算不上壮家”之说。
- 大年初一凌晨,壮族村寨都有抢新水的风俗。大年三十守岁到初一凌晨闻鸡鸣第一声即举火把、点香、带纸,到泉边、河边渡口抢新年第一挑新水。有铜鼓的村寨,须待守护铜鼓的人家敲响铜鼓,方能出门抢新水。到河边或水泉边先洗脸并念“灾害病祸随旧水去,吉事幸福俱新水来。”后挑新水回家烧沸献祖,小孩子随同捡石头当牲畜,并模仿其叫声拉回家,以最先献祖燃爆竹者为最吉利。
- 苗族:苗族过春节的时间与当地其他民族一致,活动时间包括头年腊月末到次年正月中旬。苗族特色活动有跳年和踩花山。
这些风俗反映了文山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谁还记得羊油、洋柿子和洋火?何不忆当年?
现今记得洋油,洋火的人不在少数至今有部份六十岁以上的人叫自行车还叫洋车。洋东西太多,在过去本国落后尽口货物正常,现在我不也在出口吗?洋柿子,洋布,洋烟,洋枪洋炮,洋灰等这并奇怪,谁先进,钱就流向谁的袋子。
解放前工业非常落后,许多日用品都只能依赖进口,所以洋货众多;如有些售卖日用品的店家,直接称为“五洋”商店。
老一辈人口语中,一般工业品几乎都带个洋字。如,日用品,洋火、洋油、洋媒头、洋烟、洋油盏、洋油灯、洋腊烛、洋钉、洋灰、洋布、洋袜、洋衫、洋纱、洋线、洋机、洋瓷碗、洋镜......
其它,洋砖、洋瓦、洋房、洋喇叭、洋铜鼓、洋枪、洋炮、洋车、洋龙船......
还有,洋学堂、洋行、洋埸......
植物,洋芋艿、洋生姜、洋柿子、......动物,洋鸡、洋狗、洋猪、......人,洋人、东洋人、洋鬼子、***洋鬼子、......如果有人比较时髦,称洋气;比较虚荣,称洋盘、比较拎不清,称洋冲头、......
这些,都是时代的痕迹。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正是洋货充斥国内市场的时侯。虽然在遥远的农村,也到处是”洋”字充斥。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洋油,洋火,洋布,还有洋花(棉花),洋蜡(蜡烛),洋柿子(西红柿),洋釘,洋铁筒,洋烟(纸烟),洋枪洋炮,洋车洋灯…。带洋字的还有很多很多。惟几不带洋字的品种也不是国货,只是因为我们传统上没有,不能对比。如飞机,火车,汽车,照象机等。一个县城沒有一个象样的工厂,只有几个棉花和铁匠作坊。一个普通城市才有有限的几个纺织,面粉,机器修理厂。广大农村还只能石碾石磨自己磨面,人畜力提水。
几十年过去了,***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喚起了多少中国人的***。从自力更生到改革开放,完成了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现在中国制造已经到到达世界的各地,无处不在。我们为祖国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继续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记的小时候那会,从大人的话语中,知道了洋火(火柴)洋袜(袜子)洋机(缝纫机)洋泡泡(气球)洋油(煤油)洋油灯盏(煤油灯盏)洋布(棉布)等等带有洋字的物件,原来都是从国外飘洋而来,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的强大,这些带着洋字的东西已成过往,年轻人也不懂这些洋名了,许多东西都是中国制造,而且还出口到其它国家,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而感到自豪!